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 详情
夯基固本科技赋能 “内蒙古粮仓”增量扩容 今日精选

来源: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2023-02-17 08:42:41

现场技术指导。 明博 摄

大田玉米籽粒直收。 明博 摄  


(相关资料图)

“种了3年的种子,今年我想密植,需不需要换?”

“正常来说问题不大,如果种植面积大可以用两到三种不同品种的种子,这样不是风险更小、更安全嘛。”

……

2月11日,在通辽市开鲁县举办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农牧业技术骨干培训班上,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耕作与栽培中心主任李少昆、研究员王克如与来自全县各镇场的近百名科技人员、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科技示范户现场互动,面对面传技术、说经验。

这是通辽市组织开展培训指导,推广玉米密植技术、惠及广大农牧户的一个场景。

通辽市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行政推动、政策激励、技术保障、科技培训等措施,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稳粮增收。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889万亩、总产达到186.7亿斤,玉米示范区单产创东北产区纪录,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

强化耕地保护

扛牢粮食安全责任

通辽是全国23个百亿斤产粮大市之一,素有“内蒙古粮仓”的美誉。通辽市立足实际,印发了节水增粮、大豆扩种等行动方案,成立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大豆扩种等工作专班,‌‌将粮食生产目标层层分解到旗县市区、苏木乡镇,落实到具体作物、地块,‌‌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行业部门协调推进、‌‌市县乡三级联动的党政抓粮、政策稳粮、服务保粮机制。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统筹推进节水增粮、高产创建、增产减损等重点工作,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80亿斤以上。

完善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和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持续扩大农业保险保障范围,切实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把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和农业全产业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藏粮于地”

夯实稳粮增产基础

通辽市从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耕作方式、培肥地力等方面入手,建设良田沃土,筑牢增粮根基。据了解,通辽市去年建设旱作高标准农田12万亩,已建成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全覆盖的高标准农田619万亩。大力推广免耕播种、深松深留、盐碱改良等技术集成模式,培肥地力,构建肥沃耕层。提升产地净化水平,深入开展“四控”行动,进一步提升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

今年,通辽市制定了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提升计划,年内将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56万亩,在集约用地、节水控肥条件下大幅提升粮食产量,守好生态底线,确保核心玉米区种植达到我国北方领先水平。

实施“藏粮于技”

科技赋能增产增效

通辽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种质种业创新、农技农业创新、模式机制创新,提升农田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农以种为先,通辽市突出抓好农业种子工程,深入开展科技攻关、联合育种、试验推广,强化种质资源创制和新品种培育,保障农业用种优质安全。依托区域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引进国内顶级玉米科研团队,深化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教学机构的合作,大力推广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模式,在精细整地、精量播种、密植品种、籽粒直收、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实现玉米优质高产。

据专家测产,去年,通辽市奈曼旗义隆永镇方家营子村1.25万亩玉米,平均单产1043.65公斤;科左中旗舍伯吐镇敖本台村1万亩玉米,平均单产1065.61公斤;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前西艾力村1.35万亩玉米,平均单产1087.93公斤,三次刷新了东北春玉米区万亩大面积单产纪录。开鲁县开鲁镇飞机场村千亩示范区,平均单产1227.58公斤,创造了东北春玉米区千亩单产纪录。玉米绿色高产的“通辽模式”基本形成。

抓好科技服务,加强新技术推广示范,编印《通辽市“十四五”期间农牧业主推技术汇编》等技术手册,涵盖种植业、畜牧业、农牧业机械化等30余项适合通辽本地的主推技术模式。积极培育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等经营主体,同时通过及时下达补贴资金、重点季节跟进指导、加大技术培训等手段实现增产丰收。

今年,通辽市将持续推广统种统收、全程机械化等生产模式,集中建设一批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片、千亩方、百亩田,确保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节水增粮技术规模扩大到230万亩以上。

下一步,通辽市将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全力以赴夯基础、保面积、提产量,高质量推进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端稳中国“粮食饭碗”作出更多通辽贡献。(记者郭洪申薛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