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 > > 详情
我们的节日 夏已尽立秋到

来源:青橙融媒  2023-08-07 10:01:48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关于秋天的诗句有很多,这一首分外的唯美,既有夏日的余韵,又有初秋的清凉,恰如其分地写出了初秋的惬意。8月8日这天就立秋了,这首诗中描写的景色将会映照在青城大地上,让我们在舒爽的天气中走进秋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立秋到 天气渐凉愈舒爽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1个节气。立秋一般在公历8月7日至9日之间,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35°,今年的立秋在8月8日这一天。当时间来到立秋,也就意味着一年已经过半,不得不让人再次感慨时间的流逝。

据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海荣介绍,古代把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根据资料显示,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候白露生”,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时在室外的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感觉到阴气上升,太阳光已成强弩之末一日不如一日,因而鸣叫得更加响亮、凄切。

立秋是秋天的开始,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立秋之后天气会一天比一天凉爽。说来也奇怪,立秋以后,不论白天多么酷热,夜晚的风必定带着一丝凉意。眼下三伏里的末伏还未开始,也就是没有出伏,还有些炎热,这种“秋夹伏”的现象被人们称为“秋老虎”,民间有“秋后一伏热死人”的说法。“据统计,呼和浩特常年入秋日为8月13日,几乎是我国最早入秋的省会城市。”王海荣说,在呼和浩特,立秋迎凉爽,草原美景邂逅秋日情怀,同样美不胜收。

贴秋膘 美味食俗迎秋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个节气及节日的食俗也是一大亮点。立秋时节,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比如,老北京的四合院人家,立秋时多炖肉、烧鱼、炖鸡、炖鸭,其肉多烹制成红烧肉、白切肉或自制酱肘子肉,也有这天吃肉馅、螃蟹肉馅或瓜馅饺子的。天津、河北等地在立秋这天也有吃炖肉的习俗。在呼和浩特,人们则用鲜美的羊肉制作成美食贴秋膘,如烤全羊、手把肉、涮羊肉、羊杂汤、烧麦等。

除了“贴秋膘”,立秋时吃其他的东西可以统称为“啃秋”,有些地方也叫“咬秋”。据王海荣介绍,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清代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这一习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带曾很流行,人们在立秋的前一天将南瓜、茄脯及香薷汤放在庭院中晾一天,于立秋日吃下,有消除暑气避免得痢疾腹泻的作用;在天津,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则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还有些地区立秋有吃鸡蛋、吃秋桃子、吃豆腐渣的食俗。山东的一些地方,如青岛、莱西等地区曾流行吃用豆末、青菜做成的豆腐渣,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吐也不拉”的俗语。

迎丰收 开启收获的大门

二十四节气作为重要的农事指征,在生产生活方面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呼和浩特,土左旗的香瓜在7月初就已经上市,大棚里的葡萄、蔬果也已经陆续成熟。如今已是8月份,立秋之际,最期待的大丰收时节就要到来。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当这一年的辛勤劳作终将迎来回报时,农民的心情都是轻松愉快的。

王海荣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早在周代,逢立秋,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要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有“迎立秋”仪式。立秋这天,皇宫里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百官到场等候,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这时,梧桐会应声落下一片叶子,因此还留下了“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成语。

让我们共同期待秋天的第一片落叶吧,它就像一把金黄的钥匙,来开启丰收的大门。

记者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