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财经 > > 详情
桃花源记课后测试题

来源:互联网  2023-07-07 10:13:03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课后测试题,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这10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桃花源记课后测试题相关的文章。


(资料图片)

篇1:桃花源记课后测试题

桃花源记课后测试题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便要还家同“邀”,邀请便扶向路旧的,原来的

2.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1)(2分)

(1)曳屋许许声屋舍俨然(2)遂与外人间隔遂迷

(3)黄发垂髫一时齐发(4)此中人语云其夫呓语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初极狭,才通人。

开始进去的时候极其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消息。

4.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2分)

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人向往。

篇2:桃花源记课后问答

桃花源记课后问答

1、读课文第一段,理解“忽逢”一词的意思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2、读第二段。说说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4、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5、辨析“妻子”、“绝境”等词的古今义。

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今义:单指妻。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6、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叹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

7、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作者的用意在于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

8、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9、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10、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11、有人说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篇3: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1)豁然( ) (2)俨然( ) (3)阡陌( )( )

(4)问津( ) (5)邑人( ) (6)诣太守( )

(7)垂髫( ) (8)发髻( ) (9)两鬓( )?

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A.xián( )来问讯

B.便yāo( )还家

C.yuán( )溪行

D.xún( )病终

E.欣然ɡuī( )往

F.后suì( )无问津者

4.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

A.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B.率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C.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D.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 今义

E.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F.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

6.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 ,名 ,字 ,生活在战乱频繁的

朝。文章虚构了一个 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 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 的愿望。

(2)《桃花源记》以 为线索,按照 桃源,

桃源, 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

7.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A.问 所 从 来

B.后 遂 无 问 津 者

C.此 人 一 一 为 具 言 所 闻,皆 叹 惋。

8.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

(1)复前行,欲穷其林。

A.穷苦,贫困 B.极端 C.穷尽,走到头

(2)得其船,便扶向路。

A.扶助、帮助B.用手支持C.沿着,顺着

(3)此中人语云

A.语言B.告诉C.说

(4)处处志之

A.同“讠志 ”,作标记B.标记C.意志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A.断绝 B.独一无二的 C.穷尽 D.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6)芳草鲜美

A.色彩鲜艳美丽B.新鲜美丽C.味道好D.新鲜肥美

(7)屋舍俨然

A.好像B.整齐的样子 C.严肃的样子 D.严厉的样子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A.延长B.推迟C.聘请、请D.伸展

二、阅读

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的有关问题。

(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俨然: 属: 阡陌: 垂髫:

要: 绝境: 遂: 惋:

10.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

1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至少三个)

12.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

(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

(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

13.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填入方框中。

1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15.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

(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给下列字注音:

蕃( ) 濯( ) 亵( ) 鲜( )

18.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晋 陶 渊 明 独 爱 菊。 (2)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19.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句式是

A.省略句 B.判断句 C.被动句

20.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可爱者甚蕃(多) ②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③亭亭净植(种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⑤陶后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⑤⑥

21.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 。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

22.《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牡丹”比喻

“莲花”比喻

看法:

篇4:语文《桃花源记》测试题

一、填空:

①《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他名 ,字 ,是 时期的诗人。《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 ,也是成语 的由来。

② ,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二、下列各项中蓝色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C.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未果,寻病终

D.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三、下列句子的语序已被打乱,调整后的正确的语序应为: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初极狭,才通人。

③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便舍船,从口入。

⑦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⑧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A、③②④⑥⑧⑦①⑤     B、④③②①⑥⑦⑤⑧

C、③⑥②④⑦⑧①⑤     D、⑤③⑦⑥①④⑧②

四、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渔人甚异之

C.闻之,欣然规往      D.具答之

五、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产物。

B.暗示通往桃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的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⑤诣太守 ( ) ⑥未果,寻病终( )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 2 3

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陶渊明 东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①感到诧异 ②详细 ③走尽 ④计划 ⑤到、谒见 ⑥实现 4、①古:妻子儿女 今:妻子;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无出路的境地 ②古:交错连通 今:邮电和运输业的总称 ③古:更不必说 今:表条件的连词 5、①沿着 ②整齐的样子 6、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7、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闻 ③怡然自乐 8、C 9、活动、穿戴、心情 10、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晋太元〔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中,武陵〔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落英:坠落的花瓣〕缤纷〔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渔人甚异之〔异之:对此感到诧异〕。复前行,欲穷其林。

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林尽水源〔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才通人:仅容一个人通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鸡犬相闻〔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黄发垂髫〔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以指小孩。〕,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要(yāo):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为:对,向〕外人道也。”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发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处处志之。及郡下〔郡下:郡里,指武陵〕,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寻向所志:寻找原先做的标记〕,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刘子骥:名之,《晋书》有传,说他“好游山泽”。〕,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规:计划〕往。未果〔未果:没有实现〕,寻〔寻:不久〕病终。后遂无问津〔问津:问路,这里的意思是探访、访求。津,渡口。〕者。

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总写渔人的感受。接着写渔人看到的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

“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乃,竟然。

“妻子”,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

“焉”,在这里相当“于之”,即“从这里”。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可联系上下文推想。

“语”,旧读yù,告诉。“语云”,告诉(他)说。“语”字后面省略了一个“之”字。“志”,同“”,做标记。“诣”,到……去。“如此”,像这样。

刘子骥,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三折)。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下悬念:渔人出去后对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又为之遗憾(四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不复得路”,又为之迷惑不解(五折)。全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这样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语言够精练的了。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虽然是虚构的,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所描绘的“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当然,这种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实现的空想。我们不去苛求古人,但不能不认识到这一点。

篇5:语文《桃花源记》测试题

一、回答下列问题,然后背诵全文。

本题目的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熟悉故事内容,使学生更快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之中。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见课文第一段。

2.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

见课文第二段。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4.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二、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要注意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理解和区别那些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在文字形式上完全相同而意义不同的短语。这类双音节短语是由两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词组成的,翻译时都必须准确地译出。它们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有相同的因素,但更须了解其不同之处,否则容易“以今译古”,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错误。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6.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像这样。(今义:这样。)

三、在括号里填入省略的成分。

从语法角度设计本题,但目的不在讲语法,而在指点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因为文言文重意会,凡根据语境不言自明的某些词语,经常被省略。这里,不过是以主语、宾语的省略为例来说明这一情况。文言文中省略主语、谓语等成分,一般不会导致语意含混,引起误解,反而显出语言的简练、紧凑。但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这两段话中还有一些省略的成分未用括号标出,也可以让学生补出来。

1.(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村中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渔人)停数日,辞去。

四、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本题意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

篇6:《母鸡》课后测试题

《母鸡》课后测试题

课内巩固与强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一锤定音(将加粗字的正确读音涂上颜色)(6分)

一撮(zuǒ zuō )儿毛来  田坝(bèibà)   可恶(èwù)

聋子(óngnóng )成绩(jījì) 啄(zuòzhuò)食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12分)

诉( ) 抗( ) 抢( )

拆( ) 坑( ) 枪( )

狠( ) 侮( ) 伏( )

狼( ) 悔( ) 驮( )

三、找朋友,寻对手(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12分)

讨厌近( ) 反抗近( ) 忠诚近( )

反( ) 反( ) 反( )

四、照猫画虎我能行(照样子,写词语)(12分)

嘎嘎(拟声词)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颤颤巍巍(AABB式)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圆圆的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写词语)(8分)

1、形容没完没了地抱怨诉说。 ( )

2、趁人不防备的时候。 ( )

3、充满生机怀活力。 ( )

4、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 )

B级智能训练:课外复习与拓展(30分钟内完成,满分50分)

六、句子创作沙龙(用加粗词语造句)(20分)

1、假若在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快乐阅读(30分)

幸福的母鸡

母鸡在草丛中觅食时,捡到了一个蛇蛋。

这是一只不会下蛋的母鸡。越是不会下蛋,她越想当妈妈。

母鸡见到蛇蛋如获至宝,将蛇蛋带回家中。

母鸡不知道这个蛇蛋里的生命是否还与这个世界有缘,她抱着一丝希望开始孵蛋,她不放弃任何能使她当妈妈的机会。

母鸡用体温和心血感化蛇蛋。几天以后,她隐约感觉到了蛇蛋里有生命存在。

她不知道自己孵化的是一只蛇蛋。她只知道身体下边的这个东西能使她获得当母亲的"权利。

终于,母鸡感受到了蛇蛋在蠕动,欣喜从天而降。母鸡进入另一个世界,一个她向往已久的世界。

小蛇从蛋里破壳而出,他惊讶地注视着这个陌生的天地,感激地望着身边这位带他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母亲。

母鸡过去怕蛇,怕得很。

可她现在面对小蛇,没有一点恐惧。他是她的孩子。

是他使她成为母亲的,她感激他。

母鸡忙碌起来,寻找小蛇爱吃的食物喂他。晚上给他挡风,白天和他嬉戏。

小蛇在母亲的关照下一天天长大。

母鸡尝到了当妈妈的喜悦与满足,她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1、联系上下文,说说如获至宝的意思。(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鸡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2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我读短文时摘抄的好词佳句。(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7:囫囵吞枣课后测试题

囫囵吞枣课后测试题

古时候,有个人买了一堆水果,有梨也有大红枣儿,他在路旁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有个过路的医生看见了,对他说:“喂,小伙子,梨不能多吃呀!这东西对人的牙齿虽然有好处,但吃多了会伤脾的。”这人就问:“那么,大红枣呢?”

医生回答道:“大红枣儿倒是补脾的,可惜又伤牙齿,也不要多吃。”

这个人左右为难,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他拿起梨看了看,放下了,拿起红枣看看,也放下了。想了想,他自言自语地说:“这样吧,我吃梨只用牙齿嚼,不咽到肚子里去,吃大红枣就不用嚼,整个儿咽下去。”

于是他拿起一颗枣儿往嘴里一扔,用舌头拨了拨,一仰脖就吞了下去。他哪里知道,整个儿的枣到肚里也没法消化,对脾当然也没有好处。

1.“这个人左右为难,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他为什么会左右为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古时候那个人囫囵吞枣的原因是什么?( )

A.那个人听了医生的话才这样做的。

B.那个人听了医生的话,片面理解才这样做的。

C.那个人由于知道枣的吃法才这样做的。

(2)医生对那个人的劝告的意思是什么? ( )

A.梨和枣对人体健康不利,都不要吃。

B.梨和枣对人体健康各有利弊,应该有不同的吃法。

C.梨和枣对人体各有利弊,不能多吃。

篇8:《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属: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4分)

(1)欲穷其林穷:(2)便要还家要:

(3)处处志之志:(4)欣然规往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填序号)(2分)

俨yǎn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每学完一个单元的时候,就要多做一些同步练习。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巩固自己学过的知识,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年级语文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同步练习,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一、指出下列各句的表达方式

1、她常常对我讲“长毛”.( )

2、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

3、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 )

4、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一)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里,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30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第二段第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对叔祖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法,突出了他几个方面的特点。略写了他性格,他爱,爱,详写了他.

3、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4、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5、对阿长的描写采用了欲先的手法。

(二)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②既出,得其船:③醒能述以文者: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8.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4分)

9.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属:类要:同“邀”,邀请。评分标准:(2分)每词解释1分

1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评分标准:(2分)重点词“乃”、“无论”翻译正确可得2分,各1分。

1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评分标准:(2分)每句1分,错字不得分。

15.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4分,每句2分)

9.第一问:渔人的行踪。(1分)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分)

10.(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3分,每小题1分)

11.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1分)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共2分,答出一条评1分,答出两条即可评全分)

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18、D

19、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20、(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5.②

6.要:邀请其:他的、自己的(代渔人)以:用

7.(1)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评分标准:关键词“黄发垂髫”、“并”、“怡然”,每个0.5分。)(2)(渔人)就沿着原先的走过的路,处处都做好标记。(评分标准:补充主语(渔人)0.5分、关键词“扶、向、志”各0.5分。)

8.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评分标准:有合理想象2分,有景物的描写给1分,准确地修饰语给1分;根据表达效果,酌情给分。)

9.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评分标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给2分。

(甲)(10分)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篇9:桃花源记的课后练习题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解释下列词。(4分)

俨然( ) 交通( ) 悉( ) 要还家(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用“╱”线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4、请你发挥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画面。(2分)

5、你认为作者在《桃花源记》和《饮酒》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2分)

6、上海世博会湖南馆的展示主题为“都市桃花源”,即取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意境。请结合文意和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2分)

篇10:《桃花源记》课后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课后阅读答案

阅读《桃花源记》,按要求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C.处处志之(志:记住)D.寻病终(寻:不久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其人端视容寂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犹鱼之有水也

C.不复出焉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

3.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分)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分)

参考答案

1.C(通“讠志”,做标记)

2.A(A.指示代词,那B.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无实义C.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D.前者副词,竟;后者

连词,于是)

3.B(“‘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错误。)

4.⑴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的人”、“乃”、省略的“渔人”、“所”,每点0.5分,共2分)

⑵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人的祖先”,“妻子”、“绝境”、“焉”,每点0.5分,共2分)

★ 桃花源记课后问答

★ 六年级数学下册负数课后测试题

★ 四年级数学笔算除法课后测试题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桃花源记鉴赏

★ 桃花源记成语

★ 桃花源记读后感

★ 桃花源记 原文

★ 桃花源记说课稿

★ 桃花源记古诗